近期全台疫情逐漸趨緩,許多民眾也安排自駕出行計畫,為使行車安全順暢,在出發前除了檢查車況及規劃路線,也需留意道路規範和安全事項。對此,Ford整理五項自駕安全叮嚀,讓人們能更加放心自在地享受微解封時光。
- 車輛檢查
在長途行車前,建議進行基礎的車況檢查,確認胎壓和五油三水符合標準,包含:汽油、機油、煞車油、變速箱油、動力方向機油、引擎冷卻水、電瓶水和雨刷水。同時,需檢查所有車燈是否能正常照明,如外部燈具不亮或儀表警示燈異常亮起,建議車主回廠進行全面性的安全保養。
無論是否有安排長途出行計畫,為了不影響車輛的安全、駕駛的舒適性與使用壽命,回廠保養週期建議至少每半年實施一次,透過原廠各項專業檢驗項目(依車況約包含30至40多項不等的確認項目),輔以高科技電腦診斷儀器協助車輛維護,是維持車輛在最佳狀態的不二法門。若車輛的使用頻率較高、且行駛里程累積較快(半年內超過一萬公里),建議至少每一萬公里要為車輛實施定期保養,更多內容請參閱Ford service車主服務網頁。
- 準備自駕出行備品
計畫安全愉快的旅程,除了行前的車輛檢查外,確認車上安全備品的狀態再出發會是更明智的決定,例如:備胎或補胎劑、打氣機、拖車勾、三角警示牌等,是預防車輛遇到意外狀況時的重要支援物件。此外,如何在旅途過程中滿足手機或其他數位裝置的充電需求也是現代人出行時的一大課題,用車人可留意車內充電接口之對接形態為USB或Type C,以及相應的充電口數,事先預備好足夠的傳輸線,滿足乘客隨時充電的需求;部份Ford車款也導入QI無線充電座,讓用車人充電更便利。
- 保持安全距離
駕駛過程中車主應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在「Ford安全節能駕駛體驗營」DSFL課程中分享過「三秒定律」:當前車經過一個標的(如路標、燈柱或樹木…等),與前車最適當的車距便是在三秒鐘之後,後車才經過同一物體。為使駕駛在行車過程中,以更便利的方式掌握安全距離,智慧駕駛輔助科技之於行車應用也日漸普及。Ford在部分車系導入Ford Co-Pilot360TM全方位智駕科技輔助系統,並提供可於 0-200km/h 內作動的 ACC Stop & Go 全速域定速巡航調節系統(附低速跟車),更進階者還結合TSR 道路標誌識別輔助系統與導航圖資之iACC智慧型定速巡航調節系統,這套系統不僅能幫助駕駛在高速公路上定速巡航時,輕鬆地與前方車輛保持固定距離,還能協助駕駛調節定速系統至該路段速限。
- 隨時留心路況
駕駛視野越遠越好,特別是在高速公路,以便有更長的反應時間來面對多變的路況。若遇到惡劣的天氣或前方為大型車輛而導致能見度受限,則應該與前車保持比平時更大的距離,並將「三秒定律」延長到四秒或五秒,至能看到前面一輛車前的路況。
面對多變的路況,駕駛除遵守交通規則外,還必須對周遭的交通情境保持敏銳的觀察力,並養成觀察習慣才能發揮預測危險的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有越來越多智慧駕駛輔助科技能減輕行車上的負擔。Ford Co-Pilot360™ Technology 全方位智駕領航科技提供PCA 前向碰撞預警系統(附AEB全速域輔助煞停系統),當偵測到前方車輛、行人或自行車手有碰撞風險時,系統將發出閃爍警示燈與警示音提醒駕駛,若駕駛踩踏煞車,系統會加大輔助煞車力道,有助於車輛縮短煞停距離;若駕駛未理會或即時反應,系統則會自動介入主動煞車,協助駕駛避免碰撞,降低意外造成的傷害。針對行進間掌握後方周圍狀態以及變換車道的安全性,BLIS®視覺盲點偵測系統則可透過後保險桿左右兩側內部的偵測雷達,辨識到當後方來車進入死角時,在後視鏡亮警示燈提醒駕駛人。Ford也提醒用路人,輔助駕駛科技即便可減輕駕者負擔,駕駛仍應主導車輛控制並專注駕駛,以確保行車安全。
另外,在狹路行車或停車時,掌握周遭環境減低碰撞風險至關重要,當前車主們也對相關的智慧安全科技高度期待。The All-New Ford Kuga 車款便導入Ford歐洲開發設計的原廠360°環景影像行車輔助系統,透過4部800P高解析度數位攝影鏡頭,搭配前、後鏡頭升級180°超廣角及多達7種視角變換,幫助車主行車更無後顧之憂。
- 遵守速限
道路速限不僅是執法的指標,也是作為維持車流速度和道路安全的準則。根據警政署去年發布之A1類交通事故統計,未依規定減速、超速失控名列事故肇因的前五名之一,相比前年同期成長約6%。Ford Co-Pilot360™ Technology 全方位智駕領航科技當中支援駕駛遵守速限的功能包含了TSR道路標誌識別輔助系統與LIM速限系統,更進階者還包含ISA智慧型速限輔助系統,可結合TSR道路標誌識別輔助系統與LIM速限系統,讀取該路段速限後自動調整車速至速限內,當即將超速,系統將透過儀錶板或HUD抬頭顯示器提示,在行車過程中提醒民眾依照速限行駛,大幅降低超速被開罰單的風險,並同時提高行車安全。維Ford提醒用路人,任何輔助駕駛科技僅止於減輕駕駛的負擔與壓力,各項功能均有作動條件限制,切勿仰賴系統取代駕駛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