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政務次長何晉滄表示,在AI創新的時代,工研院將肩負更重要任務。賴清德總統推動的半導體、人工智慧、軍事工業、安全監控、次世代通訊五大信賴產業,也需要工研院更前瞻的視野、更深化的技術,為臺灣產業打造未來性的技術。未來政府會以經貿外交的方向,打造經濟日不落國,工研院更需要作為產業研發的後盾,將臺灣最精湛的技術疊加在產業應用上,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率。尤其工研院擴散出來在產業的實力跟合作夥伴,都是讓工研院發揮更大國際影響力的基礎。臺灣五十一年前有工研院,未來五十年將成為國際的工研院,帶領臺灣廠商走入世界。
工研院董事長李世光表示,工研院始終肩負「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增進社會福祉」任務,在政府支持下,我們投入跨領域新技術的開發,這六年來積極營造新創文化與氛圍,邀請業師,舉辦競賽等,帶動新創事業的發展,並攜手產業夥伴創造經濟價值,為產業開啟新成長契機、翻轉躍升。因此工研院近年在國際獲獎上大放異彩,今年在全球近400多項技術、產品中,以一金三銀第八次奪得「愛迪生獎」榮譽;降眼壓成效優於國際領先大廠的「創新雙標靶青光眼藥物」,更為臺灣在「眼科創新藥」領域拿下首面金牌。面對氣候變遷、地緣政治變局,AI人工智慧、機器人、精準醫療大幅躍進,工研院也持續驅動產業數位與淨零雙軸轉型,為臺灣打造新時代里程碑。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在快速變化、市場需求瞬息萬變時代,唯有不斷創新才能持續進步,工研院肩負臺灣產業科技創新研發重任,更致力展現臺灣在國際舞台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近年來工研院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領域與智慧化致能技術應用,持續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研發,發展跨領域解決方案,創造產業效益與價值,並且扮演產學研的橋樑,鏈結臺灣跟國際,積極以跨領域的研發優勢,協助產業轉型升級,為產業創造新藍海。不但讓創新前瞻的研發成果屢獲國際獎項肯定,許多技術更已落實產業應用,獲得產業界熱烈迴響及政府高度肯定。儘管科技產業面臨人才荒,工研院透過多元跨域的培育計畫,協助人才接軌國際,不僅為臺灣培育眾多優質科技菁英厚植研發實力,更帶動創新創業的發展,去年更是進用率大於離職率,期望工研菁英持續為產業貢獻心力,一起為臺灣經濟創造更多價值。
今年院慶「創新引航、共創輝煌」主題特展共展示17項在前瞻半導體技術、5G通訊從材料到布局6G感知、守護能資源產業、無人機AI多元應用、健康臺灣成功老化、臺灣氫應用發展基地等跨域研發成果,包括開創國內創新記憶體自主研發力的「先進MRAM晶片技術與驗證平台」、年減碳5萬噸以上的「鍍鋅鋼構無毒高耐久腐蝕塗裝技術」、為急性和慢性病患帶來一線曙光的「細胞功能之鑰」等技術,展現工研院以創新科技布局臺灣下世代產業發展的研發實力,超前部署臺灣產業的科技競爭力,協助產業邁向永續創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