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中國車來台國產的消息非常多,一副就是「只等鳴槍起跑」要大軍壓境,結果日前經濟部所公布的新制,一棒打醒做美夢的業者,也打碎所有想靠中國車賺錢的美夢,更算是將正式遊戲規則搬上檯面。根據經濟部新聞稿內容:「新制做法針對國內業者如選擇要引進的車款包括陸資與國際品牌合資者、陸資併購之國際品牌者、國際品牌在中國大陸廠生產者及中國大陸品牌者均納入管理機制內。車廠須配合提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承諾且須逐年提高,上市第一年15%,上市第二年25%,上市第三年35%;對於新制上路前已上市車款和即將上市車款亦將要求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沒錯,這個百分比的數字就是過去常聽到的自製率。其實若在十幾二十年前要談國產車自製率絕對不是難事,但這幾年自製率早就低到微乎其微,根本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以至於不少協力廠商陸續改行或者關門,而今再拿出自製率,意味廠商必須先要找得到協力廠生產模具,而且還要另行準備一筆資金做開發,那麼車價自然就不可能便宜,既然中國自主品牌要賣得和其他日系、韓系國產車一樣貴,那麼你是消費者會怎麼選?是我當然不會買中國車啦!
站在有意引進品牌導入國產化的人來說,成本增加獲利肯定受到壓縮,如果銷售量足以支撐那是最好不過,就怕品牌力不足、價格沒有競爭力,產品表現也沒有如外界期待高,那麼別說想獲利能不大賠就偷笑,因此想要達到35%自製率絕對沒有你我想的簡單。
此外有人說那乾脆從第三地進口好了,根據了解目前產發署對於整車從第三地進口的態度,原則上就是只要在國外生產、沒有洗產地之嫌的都可以進口,看起來奇瑞、BYD與吉利等似乎可循這個模式來台,不過先決條件是必須要能通過台灣法規,但我個人卻認為這是替某些品牌解套,說穿了就是知名的瑞典坦克Volvo,雖說掛著Volvo的廠徽與披著北歐外衣,實際上骨子裡卻是來自東家中國吉利,而且以能現在市面上銷售的不少歐美電動車,成本最高的電池有不少來自中國,如果按照政府的新玩法,幾乎是沒有人能過得了關,因此只能說對於第三地進口一事,政府相關部門目前還沒個譜,至於未來怎麼玩還有待觀察。
所以就我的解讀,其實這已經擺明就是擋中國車進入台灣國產市場,而且這已經是全世界的大趨勢和方向。以目前由美國帶頭抵制中國的態勢來看,美國、歐洲已經擺明要提高中國電動車的進口關稅,就連身受其害的泰國也有意提高至40%,日本、韓國乃至土耳其也有相關因應對策,而身處地緣政治敏感代的台灣自然也必須選邊站,因此才會提出用自製率來讓中國車知難而退,畢竟後面還有龐大的自我武裝軍購問題,萬一開放中國自主品牌進入台灣市場,國際的觀感肯定會認定已經選邊站,到時候武器不賣你頭殼抱著燒,搞不好下一屆奧運主播也只認你「Chinese Taipei」而不會再補一句「Taiwan」,沒辦法,這就是國際的現實面。所以在這樣的氛圍下勢必要跟著浪頭跑,總不可能去當個不長眼的二百五而痛失更多國際利益吧!
所以現在政府已經給中國車小小的球門,門就在那裏能不能射得進來就看你本事,依我看恐怕選手都嚇跑了!
#以上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