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在移動過程中確實比燃油車環保,但其餘時充電所需的發電設備、電池製造生產過程、電池回收等項目就不見得對環境友善,其中電池製造則需要鈷、鋰、鎳等多種金屬物質,而這些物質所在地域大多由剛果、非洲等國家人民進行開採,不礦業公司在開採過程並未做到環境維護,使其導致汙染水源和婦女生殖健康,為能讓開採過程對於與環境更加友善,其中關注各項人權議題的國際特赦組織,近期公布電動車製造商人權盡職報告。
該報告會根據人權風險、環境/健康、供應鏈規劃等方面進行評分,滿分90分,經調查後Mercedes-Benz取得51分最高分,BMW、Ford、Volkswagen皆為41分, Mitsubishi、Renault、GM、Hyundai與BYD等品牌分數偏低,對此國際特赦組織也給予汽車品牌提供詳細說明資料回覆機會,至於BYD電動車銷售最佳但在告報告評分只有11分,不僅嚴重缺乏透明度甚至還拒絕提供聲明。目前除國際特赦組織報告,歐盟預計2027年將推出容量超過2kWh都使用使用的電池護照,護照將標註金屬物質來源位置、電池生產碳排量、供應鏈回收等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