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是?
Jun 26, 2024

《吳寶春麥方店》挖掘稀罕芋頭品系,將芋頭融入千層蛋塔等七款新品

吳寶春麥方店研發團隊今年再度「以麵包閱讀島嶼芋」,走進里山部落,挖掘即將失落的島嶼飲食文化,在台南建城400年之際,發掘與西雅雅族息息相關且數量極少的「西拉雅芋」,以及逐漸沒落的排灣族部落「小山芋」和達悟族「蘭嶼芋」,加上產量獨佔全台的「檳榔心芋」等,以致敬先民飲食文化為靈感,結合烘焙技術,創作7款島嶼芋麵包新品。
《吳寶春麥方店》挖掘稀罕芋頭品系,將芋頭融入千層蛋塔等七款新品。(示意圖)
《吳寶春麥方店》挖掘稀罕芋頭品系,將芋頭融入千層蛋塔等七款新品。(示意圖)

在漢人稻作之前,台灣原住民族即以芋頭為主食,隨著種植環境、土壤、氣候、水源等等的不同,發展出豐富而又多樣的芋頭品系。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董景生博士說:「台灣人過去習慣以芋頭、番薯來暗喻外省人和本省人,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番薯反而是外來種,芋頭卻是南島語系最重要的代表性傳統農糧,甚至和小米相較,小米都還算是外來種。雖然番薯被使用的記載非常早,但就擴散距離而言,番薯原生於南美洲,擴散至今已經成為全球的糧食作物。雖然台灣原住民食用芋頭比番薯來的更早,最早記載始於清朝,但芋頭僅是生長在南島語系且是主食,身處南島語系的台灣甚至還有一些原生種的親芋,因此就擴散的距離而言,芋頭與台灣人的距離又更近了些。」為創造島嶼芋多樣性的風味光譜,主廚團隊走訪島嶼各個角落,體驗部落族人自行演繹出來的餐飲,成為創作島嶼芋麵包系列的豐沛靈感。吳寶春麥方店行政總主廚謝忠祐表示:「台灣人非常喜歡芋頭,但對於傳統品種卻是陌生的,對我也是如此,尤其是要熟悉它們的質感,並且區隔芋種對應部落先民的飲食文化,翻轉為烘焙工藝,需要更多時間考究。」吳寶春主廚團隊以上述部落的傳統食用方式為研發概念,嘗試將西拉雅芋、蘭嶼芋、部落小山芋,透過原芋蒸煮、磨泥、切絲、鹹甜調味等手法,分別烘焙出:西拉雅族特色美食「米賣」(音同mai)風味的「芋頭米賣披薩」、東南亞椰漿風味的「蘭嶼椰香芋泥包」,以及擬真外型的「小山芋麵包」,以舊創新,開拓島嶼芋的多元食用性,喚回逐漸消失的部落食芋文化,更期待藉此次島嶼芋策展復振傳統芋種的多樣性。除了研發帶有文化意涵的傳統芋種麵包,主廚團隊也以本土廣泛種植的檳榔心芋為題,延伸一般人對芋頭鬆軟香甜的印象,將吳寶春麥方店原有的台灣三小福麵包系列新增一款魯邦種30%的「福爾摩沙芋泥包」,作為「台灣第四小福」;同時將傳統以米、芋製作的小吃芋粿巧,翻轉為以小麥、芋製作的「筊芋福包」;以及因應烘焙潮流,將流行的千層蛋塔融入芋頭,奶油餐包麵團融入芋頭起司塊,分別創作出「芋泥千層蛋塔」和「芋見乳酪」,鹹甜交錯的創作為檳榔心芋開拓全新的味覺光譜。此外,尋訪島嶼芋同時,研發團隊也發現早期西拉雅族主食在西拉雅芋之外,也有食用高粱的記載,慶幸的是,在高雄內門區西拉雅族木柵部落仍有種植族語名為Tarau的「紅種散穗高粱」,研發團隊便以葡萄菌種作為酵種,做出風味獨特的「紅種散穗高粱麵包」。

《吳寶春麥方店》挖掘稀罕芋頭品系,將芋頭融入千層蛋塔等七款新品。(示意圖:品牌提供)
《吳寶春麥方店》挖掘稀罕芋頭品系,將芋頭融入千層蛋塔等七款新品。(示意圖:品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