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視
Sep 15, 2016

水野的洪荒之力 2017 NISSAN GT-R

看到GT-R總讓我想起06還07年,台灣汽車媒體團應原廠邀請到日本試駕全新R35 GT-R情景。
門板虛化倒影讓車側散熱孔上GT-R飾板更為耀眼
門板虛化倒影讓車側散熱孔上GT-R飾板更為耀眼
與當年相似的輪廓,NISMO操刀的V-motion造型讓GT-R顯然更科技化了
與當年相似的輪廓,NISMO操刀的V-motion造型讓GT-R顯然更科技化了
車尾四圓燈向來是GT-R招牌設計,下一代應該也要有
車尾四圓燈向來是GT-R招牌設計,下一代應該也要有
20吋胎圈組合與AWD四驅系統讓GT-R進化後的565hp 動力得以完整傳遞至路面
20吋胎圈組合與AWD四驅系統讓GT-R進化後的565hp 動力得以完整傳遞至路面

高速公路上車隊前後被X-Trail夾的緊緊,一板一眼的日本人堅持只能照限速以車隊前進,直到箱根山路才開放自由試駕。當時山路上都是米粒大冰珠,GT-R就像軌道車一樣用精準路線劃過一個又一個彎,直到山頂休息點,同行試車編輯脫口說:「這加速力道真的太噁心了!」坐在副駕親眼見證一切我確定這句話是褒不是貶,從此這也成為我對GT-R的最初最鮮明印象。

同樣手工組裝引擎,多了匠字中文更有親切感,眼前浮現老技師正在組裝引擎的背影
同樣手工組裝引擎,多了匠字中文更有親切感,眼前浮現老技師正在組裝引擎的背影
難得從這樣角度看引擎蓋,別有風趣
難得從這樣角度看引擎蓋,別有風趣
展出當時車尾後方是大圖輸出背板,打亮背板在車尾就能看到有如正在賽道奔馳般倒影
展出當時車尾後方是大圖輸出背板,打亮背板在車尾就能看到有如正在賽道奔馳般倒影
2017  GT-R內裝其實有配色可選,可惜展出車是全黑內裝
2017 GT-R內裝其實有配色可選,可惜展出車是全黑內裝

轉眼到了2011年,新年式GT-R試車場景換到了北宜,車輛操控依舊犀利但動力卻受限路況無法施展,其間還在盲彎遭遇對向逆向超車K6,我則是被副駕隨車人員的驚叫聲嚇了一跳,幸好憑著車輛優異操控與足夠經驗得以輕鬆閃過,但隨車人員那聲「啊~」卻成了我對GT-R記憶的第二關鍵。

除了Aston Martin之外很少車採用的隱藏式車門把手,GT-R也有
除了Aston Martin之外很少車採用的隱藏式車門把手,GT-R也有
NISMO鈦合金排氣系統的聲浪絕對比外型更吸引人,可惜並未親耳聽到
NISMO鈦合金排氣系統的聲浪絕對比外型更吸引人,可惜並未親耳聽到
有如武士刀砍下的車尾輪廓,NISMO果然又把GT-R樣貌推到了另一個極致
有如武士刀砍下的車尾輪廓,NISMO果然又把GT-R樣貌推到了另一個極致
同樣車尾,不同高度能拍出完全不同風貌
同樣車尾,不同高度能拍出完全不同風貌

之後,隨著工作性質轉移,除了PS3平台GT5/GT6賽車模擬器裡的各式各樣GT-R之外,我再沒碰過實車,直到這次傳奇特展。(GT5的開場動畫就有R35 GT-R,相當精采)

除了後檔玻璃上那幾個大光點,耀金銅車漆反射還有一種透明感,其實逆光照片也很迷人
除了後檔玻璃上那幾個大光點,耀金銅車漆反射還有一種透明感,其實逆光照片也很迷人
車後與牆上背板如果能以人眼高度為基準依照透視法則佈置,這張照片會更有奔馳張力,可惜活動公司佈展人員懂透視的並不多
車後與牆上背板如果能以人眼高度為基準依照透視法則佈置,這張照片會更有奔馳張力,可惜活動公司佈展人員懂透視的並不多
勁車配美人不是絕對,但聚焦效果肯定不差
勁車配美人不是絕對,但聚焦效果肯定不差
我拍車模最高原則就是,妳夠認真看鏡頭,我就一定卯起來拍,多拍一些
我拍車模最高原則就是,妳夠認真看鏡頭,我就一定卯起來拍,多拍一些
GT-R幾乎已成為獨立性能品牌
GT-R幾乎已成為獨立性能品牌
車側線條也很帶勁
車側線條也很帶勁
眾多版本中我還是最愛05年的GT-R Prototype,大燈往下延伸到氣壩的淚痕設計我認為相當有獨創性,可惜這樣造型未曾出現在任何量產GT-R上
眾多版本中我還是最愛05年的GT-R Prototype,大燈往下延伸到氣壩的淚痕設計我認為相當有獨創性,可惜這樣造型未曾出現在任何量產GT-R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