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早在2019年12月展開預售時,就已見過Focus ST本尊,但其實乍看之下外觀與一般的Focus ST-Line實在神似,採用的空力套件幾乎相同,但正統ST在車頭蜂巢狀水箱護罩與車尾都加了ST銘牌以示身分,並配上ST專屬運動化大型擾流尾翼,以及後保桿下緣分流段採車身同色烤漆與採雙邊單出尾管設計,同時,還標配Michelin 19吋 Pilot Sport 4 S高性能跑胎及輕量化鋁圈及大型紅色卡鉗(前雙後單活塞組),來匹配其優異性能。
當打開車門時會先看見專屬金屬門檻。進入車內,最吸引人的當屬兩張ST專屬RECARO賽道型座椅,優異包覆性與支撐性都無須贅述,而ST專屬平底運動化方向盤,於右側多功能按鍵附「S」按鍵與「Mode」選擇模式鈕,讓駕駛可以迅速速切換動態模式。另外,碳纖維飾板、黑色頂篷,以及全景式天窗,也都是Focus ST與其他Focus車型不同之處。至於8吋懸浮式全彩LCD觸控螢幕、SYNC®3多功能系統及原廠中文衛星導航系統、B&O重低音環艙音響、Qi無線充電面板、HUD智慧型抬頭顯示器等配備有都沒有缺席;值得一提的是,在四扇門內多了伸縮型防護邊條,都車門開啟後,會自動伸出護住車門邊緣,可說是預防三寶開門時直接把車門撞擊車旁物品的神兵利器。
但大家對Focus ST最感興趣的當然還是性能與操控部分。這一代的Focus ST搭在2.3升雙渦流渦輪增壓EcoBoost®280引擎,這具引擎也同樣應用於Mustang車系,但動力輸出數據有所不同,在Focus ST上可輸出280ps/6000rpm最大馬力與42.3kgm/3000rpm最大扭力,而且還導入了更有效抑制渦輪遲滯的偏時點火系統(Anti-lag system),讓動力輸出更為順暢綿密。
而此代Focus ST在傳統手排配置外,首度導入了自排變速系統,台灣初期引進亦為自排車型,搭載經Ford Performance專屬性能調校7速手自排變速箱,自排的設定也相對親民,應該也是在台灣接單狀況亮眼的主因;至於0-100km/h加速的成績為6秒整相較前一代縮短了0.5秒。
全新Focus ST除了動力是歷來最強的之外,在其他部分也可說是用盡好料,標配有CCD主動式懸載調整系統與eLSD電子式限滑差速器,其中CCD主動式懸載調整系統搭配動動態行車模式切換系統,具有防滑(Slippery/Wet)、標準(Normal)、運動(Sport)與賽道(Track)四種駕駛模式,而與部分同級鋼砲不同的是,Focus ST的動態行車模式切換系統,會針對懸吊、煞車、轉向、動力輸出、變速箱換檔狀態等部分進行設定上的改變,CCD主動式懸載調整系統,更不只是提供單純的四種模式設定,而是會在四個模式下,在依車輛動態的實際狀況做主動式的細微調整,提供更優異的操控性能。
同時,eLSD電子式限滑差速器能夠對應不同行駛模式進行設定,主動偵測轉向幅度與動力輸出,雖然Focus ST是採前輪驅動設定,但eLSD電子式限滑差速器可做到前輪左右兩側的動力輸出比例可在0~100%間自動調配,是一般傳統機械LSD限滑差速器較難做到的,轉換的反應更是快上許多。
實際上路,即使在標準(Normal)模式下,都可以感受,Focus ST自基本底盤所傳回來之回饋感所形成的戰鬥氛圍與ST-Line Lommel完全不同,無論是路感、轉向感受與動力輸出都展現截然不同的個性。先從路感開始講起,在標準(Normal)模式下,就可以感受到Focus ST懸吊系統略硬於ST-Line Lommel,但大致還能維持相似的舒適性,不過路感卻明顯清晰許多,輪胎壓過路面的細微起伏都可以清楚感受得到,同時方向盤的轉向感也變得較為紮實,而且重新調校的轉向機構,左轉或右轉至死點僅有一圈,意味著轉向反應與指向性更為精準,面對更緊繃的駕駛感受,會讓人也會跟著武裝起來。要知道ST的最大馬力比ST-Line Lommel整整多了100匹,但動力輸出並不至於到很突兀地湧出或猛爆,而是順暢且飽滿,新增的7速手自排變速箱讓換檔更為便利,當用手排模式時,升檔也十分敏捷,退檔時則或多或少會有些保護動作,會比升檔來的稍為慢一些,同時,即使有所謂的偏時點火,來彌補減速或鬆開油門時的動力差,不過在標準(Normal)模式下出彎時的加速或Kick-Down的第一拍仍會有些許和緩,銜接上不若過去配置手排那麼直接。
但一旦將動態模式換到運動(Sport)或賽道(Track)模式,整輛車的戰鬥感又會大幅提升,在一般道路上行駛,運動(Sport)就已經非常足夠,懸吊硬朗與支撐性會比標準(Normal)模式增加不少,如同上述CCD主動式懸載調整系統並不是只有跟著四個模式僅有四個設定,而是仍會在不同模式下,以每兩毫秒的時間偵測車輛動態變化,細微地改變避震阻尼軟硬,當換到賽道模式時,阻尼硬度會增加到讓整體舒適性受到影響,但當在賽道模式下激烈駕駛,就算彈跳感變得非常明顯,不過輪胎還是可以牢牢地貼在地面上,而不會因此被彈開,貼地性依舊優異,只是如此的路感回饋實在太緊繃,因此,賽道模式真的就只適合在賽道使用。
同時,除了懸吊軟硬設定會在不同模式下會有明顯差異,當換切至運動(Sport)或賽道(Track)模式時,相同的油門深度下,動力輸出反應會各再加上一級,油門控制因此得變得更為細緻,同時,進彎前也必須更確實地進行減速,讓車速在進彎前降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確保進彎速度所帶來的慣性不會超過了輪胎極限,因為Focus優異的底子,會讓你不知不覺開得飛快,錯估它可以依照你想像的速度過彎,但畢竟它還是採前輪驅動設定,最終還是會先出現轉向不足的現象,而且,出彎時,加速也不能太過躁進,否則還是出現大馬力前驅車特有的扭力轉向現象,此時,eLSD電子式限滑差速器的功效就來了,它會適時的介入,利用左右的輸出力道分配,去彌補機械結構的先天不足,順勢將車帶進彎中,並且俐落通過;倘若切至賽道模式,ESP系統會進入類似ESP Sport的狀態,延緩介入時機,此時,車輛動態與反應會變得更加敏銳,感覺它想要給你最滿的動力、最快的轉向敏捷度與最大的懸吊支撐度,讓駕駛者也得繃緊神經,更專注於每一個操駕動作,尤其若是油門控制得不夠細膩,讓動力湧現過多,方向盤就會因扭力轉向與eLSD電子式限滑差速器的介入出現些許扯動感,得重新修正油門深度與轉向角度,嚴格說起來,Focus ST以賽道模式在一般道路上行駛時,並沒有預期中來的流暢,動態協調性會因為所有緊繃設定而受到影像,再一次讓人感到賽道模式真的僅適合在賽道使用。
在試駕過後,若要比較Focus ST與ST-Line Lommel的差異有多大,誰較討我喜愛,坦白說,我反而喜歡ST-Line Lommel哪種底盤強過動力,不需要靠太多電子系統介入的從容感,整體速度可能不若Focus ST那麼快,開起反倒輕鬆,也更容易掌握;Focus ST想給的太多,多到需要點時間適應,很快、很犀利、但也很有個性,這也是這種相對平價之高性能車的主要訴求,讓人們可以在一定的預算內,擁有最滿的科技、動力、極限、車輛動態及路面地回饋感,一次給得很緊繃〈對這個詞出現好多次〉,愛開車、熱血的車迷們會開得很爽,甚至覺得它在標準(Normal)模式下也可以兼顧日常使用時該有的舒適性,加上這回配上了自排系統,也讓更多人可以輕易上手;只是,在當天完成拍攝與試駕,還車前就是用標準(Normal)模式,緩緩地開回車商還車,但當我還了車,回到另一半的BMW 118i上,瞬間整個人感到好輕鬆,會有118i怎麼路感怎麼這麼糊、然後變得如Camry般舒服的錯覺,就發覺自己已不再那麼熱血,有Focus ST-Line Lommel我就很滿足了。
當然,你就是要在150萬內買一輛超熱血、還可保有原本掀背車機能的車款,現階段Focus ST是唯一的選擇。
Ford Focus ST規格表 |
|
長/寬/高(mm) |
4388/1825/1465 |
軸距(mm) |
2700 |
車重(kg) |
1480 |
引擎型式 |
L4 雙渦流渦輪增壓汽油引擎 |
排氣量(c.c.) |
2261 |
最大馬力(ps/rpm) |
280/6000 |
最大扭力(kgm/rpm) |
42.3/3000 |
變速系統 |
7速手自排 |
傳動型式 |
前輪驅動 |
前懸吊 |
麥花臣 |
輪胎尺寸 |
235/35R19 |
平均油耗 |
11.9km/L |
0~100km/h加速(秒) |
6.0 |
售價 |
136.8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