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車到底賣得怎樣?
但去年車市真就如此風輕雲淡?或許從數據背後還能看出些端倪。回顧2018台灣整體汽車市場銷售數據,在最後一個月的全力衝刺下,儘管掛牌數終究超過四萬大關,但依舊不敵2017年12月的同期表現,而呈現小負0.5%的衰減,加上2018下半年銷售氣勢的後繼無力,因此最終僅得停在435135輛的成績,對照2017全年的444669輛以及2016全年的439629輛,分別有著2.1%與1%的縮減。
所以,如果精準算計2018台灣車市,就總銷售數字而言,雖說差距不大但確實有所衰退,不過,一旦將格局放大來看,將發覺到其實並非如許多人所預期或唱衰般大幅滑落,11月大選、年金改革等議題說實話影響不大,總市場正負2%上下的漲跌也實屬合理範圍內,比較值得觀察與關注的,反倒在於拉長時間軸看總體汽車銷量的波段性上下,也就是所謂「換車潮」,所帶來的真正硬需求的高低潮。
「換車潮」 — 年銷量高低的關鍵因素
從過往脈絡推算,台灣汽車市場約略每十年會迎來一股強勁的換車需求,換言之,許多消費者的換車期程大約在十年左右,因此自1994、1995年奠定史上最強年銷數字後,我們一盼就盼了整整十年,直到2005年這一大群的老車主們才又齊心協力讓台灣市場重新站上51萬輛大關(前一年的2004年則以48.4萬輛差點封頂),而後的故事大家就清楚了,自2006起再度下跌乃至2008年金融海嘯時不到23萬輛的最低點,台灣汽車市場直到2014年才再重新站回40萬輛大關來到42萬輛,之後2015、2016、2017乃至2018年,一連五年時間則相當反常的全都在42萬輛至44.5萬輛間游走,無法繼續上衝,卻也未見態勢大幅下跌。
追根究底,之所以近些年台灣車市一反常態,將原本的高低峰銷量曲線化身為高原,憑藉的很可能是新車型、新科技與新思維等多元性誘因使然,如同撒網般包圍住多數消費者的慾望,從而擴大打擊面,有效放大車主換購的動機,因而將原本十年一次的換車潮橫向蔓延展開,帶來連續五年位於高檔的車市年銷量。
人的慾望決定車的銷量
再講得白話些,舉幾個例子好說明,像是當前SUV風潮盛行,就讓許多其實原本未屆換車期程的舊車主躍躍欲試,不管成家的、生子的或趕流行的,不換輛SUV好像就不夠格在社會走跳一樣。此外,進口車特別是豪華品牌入門產品的向下紮根,也在在慫恿著消費者提前升級購買,這年頭沒有個A-Class或是Golf,怎麼會有正咩想要多看一眼?
再者新世代主動安全以及自主駕駛輔助科技的普及化,也讓許多更重視功能性、便利性、科技性與安全性的購車者趨之若鶩,無論真懂這些技術究竟有何用,或者僅止別人有我就一定要有的想望,凡此種種,自然導致換車頻率不再容易預測,一旦數量大起來,整體消費市場改變風向,進而影響年度銷售總量的表現也不再難以理解。
2019年,究竟往上還是往下?
不過,奔馳於再寬闊的高原,也勢必終將遇到走下坡的一天,從過往脈絡看,自2014年起的這波銷售高潮已然持續得夠久也夠硬挺了,且容我悲觀,因為只要理解脈絡,任誰也實在無法開朗看待,做好迎接此一波段跌勢的準備,只是逼不得已的心理建設罷了。
除非,消費市場真已進入不同以往的全新心態與型態,認定汽車就是種該買則買想換就換的物品,又或者,全球乃至於台灣汽車市場真能無縫接軌,持續搬出兼具前瞻思維與市場導向的誘因,一如自動駕駛或新能源動力等躍進式產品,並創造趨之若鶩的風潮,於此同時,甚至還得連同已近在眼前的進口、國產車死亡交叉一塊預期(還是你比較喜歡黃金交叉這字眼?),總總利基全都加總起來,才能看看能否將台灣歷年汽車銷售波段逐漸拉成緩曲線,甚至形成一道令人安心的直線。